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卧游在古代指的是什么方式(古代文人的“卧游”笔记)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8 11:35:14    

江风江水无凭准,

相并相开总偶然。

——沈周

图 | 明·《明人画沈周半身像》,绢本设色,71×52.5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沈周,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成为“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

作为吴门画派开山鼻祖的沈周,又被称为明代最大的诗画家,其绘画之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飞禽走兽无一不通。

图 | 明·沈周《卧游图》(其一),纸本设色,共十七开,每开纵27.8厘米,横37.3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以往的卧游图以山水为主,或以卷轴挂在墙上,又或直接在墙壁上作画。

而沈周的《卧游图》同时包含了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各类题材,打破了过往的“卧游惯例”。《卧游图》在取“躺卧翻阅”之意的同时,拓宽了题材范围,为后世卧游图与文人画开辟了崭新的领域。


| 明·沈周《卧游图》(其一

《卧游图》中的“卧游”一词,取的是一个典故。

南朝宋时,一位叫作宗炳的画家,因“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所以“发明”了一种新的“旅游方法”——“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这便是“卧游”的由来。

宗炳将平生见过的山水都画了下来,挂在居室的墙上,并且“抚琴弄操,欲令众山皆响。”这实在是有意思。后代的文人也多仿之,将山水之类的自然景色做成卷轴,挂在墙上。

| 明·沈周《卧游图》(其一

沈周的“卧游”差异在于他的方式不同。他在《卧游图》册前题跋,觉得“卧游”也可以当做“卧床时翻看图册,以通游玩”。


图 | 明·沈周《卧游图》(其一),纸本设色,共十七开,每开纵27.8厘米,横37.3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秋柳鸣蝉图》,以淡墨画柳枝,浓墨画蝉身与足,极淡墨画半透明的蝉翼,甚至能透过蝉翼看到蝉的腹部。

图 | 明·沈周《卧游图》(局部)

蝉在中国艺术史中是象征着生命轮回的意象载体,代表着结束,又代表新的开始。

画侧题诗为:

“秋已及一月,残声达细枝。因声追尔质,郑重未忘诗。”

沈周笔下的蝉,并无多少萧瑟之意,反而焕发生机。

图 | 明·沈周《卧游图》(局部)

图 | 明·沈周《卧游图》(局部)

《秋山读书图》中,画面前部的山坡上,三树并立,一棵渐黄,其余两棵则枝叶繁茂。山坡下方还有一树,枝丫斜穿画面,将右侧的自然景色与左侧人物自然连通起来。

图 | 明·沈周《卧游图》(局部)

古画里,一人独坐山中,听着清风穿行山林叶间的声音,慢悠悠地读着庄子的著作如此悠闲的时刻,读着读着便出了神,心神随风飘荡,游去了天地之间。


图 | 明·沈周《卧游图》(局部)

第七开:栀子花。一首小词写出了沈周对栀子花的喜爱。

“花尽春归厌日迟。玉葩撩兴有新栀。淡香流韵与风宜。帘触处、人在酒醒时。生怕隔墙知。白头痴老子,折斜枝。还愁零落不堪持。招魂去、一曲(按:此字点去)阙小山词。右词寄小玉山,沈周。”

一幅生活小品跃然纸上。

“白头痴老子”应是沈周自称。某个暖洋洋的春日,一抹带着幽香的微风掠过沈周家的门帘,唤醒了老翁沉睡的嗅觉。白头老翁折了一枝栀子花,开心之余,又担心花瓣掉得太快,不到家就落光了。

图 | 明·沈周《卧游图》(局部)

透过这首小词,我们似乎能看见白发苍苍的沈周仰头捕捉花香的神态。

栀子花的清香在白发沈周的鼻端轻轻飘过,划过六百年的岁月长河,最终停驻在淡黄色的纸面。

赤子之心,从来与年龄无关。

| 明·沈周《卧游图》


结语


沈周一生追求“自然之妙”,

在文人们还在追求画面的

“真”“似”平衡时,

沈周只求“藏至真于淡薄”。

对他来说,

生活本身便已足够动人。

写画题诗纪一时,

雪泥聊尔知鸿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