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父位子承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不过,直到周朝时才形成了正式的制度。
在此之前,父位子承的观念并没有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父位子承”这项制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在父亲去世之后,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家业。
皇位的继承,贵族皇权爵位、官职、土地继承都符合父位子承的原则,这样可以保证权力的集中,保证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传,使得宗族的权利不断延续。
官爵、土地、财富在本宗族中世代相传,也促进了私有制的演变与发展。
世袭制度的萌芽与发展。
1.世袭制度萌芽
在中国历史上,世袭制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存在,而世袭制度的根源则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制度是原始社会时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中国的氏族制度是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
有血缘关系的男性成员和女性成员产生了冲突,这就使得原本作为血亲关系纽带的男性和女性群体在氏族内部开始划分群体。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部落首领由民主选举产生,财产所有权在女系氏族手中。
父系氏族社会,为了保证部落内部的稳定,只有在最上层有实力、有威望的男性才能担任首领。
该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但公共财富仍是全氏族都能享用的。
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内部,不论贫富,享有平等的权利,这种社会框架决定了严明的世袭制度不能生根发展。
直到夏朝时期,世袭制度才开始崭露头角。
2. 商朝时期确立的世袭制度
根据史料记载,父位子承最早确立于商朝,最早的记载在《尚书》当中。
《尚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官方编撰的著作,也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事情,对历史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贵族们之间的争夺也日益激烈。
因为在那个时候,各诸侯国之间会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而爆发战争,而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就出现了王位世袭制。
3. 西周的世袭制
西周时期,世袭制度体系较为完备。财富爵位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世袭流传。
世袭制度与宗法制、分封制相伴相生,相辅相成。
西周时期的世袭制度,注入了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源源血脉。
在天星灿烂、风调雨顺的社会形态里,古代帝王以始祖统治为准,将极其神圣的权力压印在家族之间。
实行世袭制度,后裔继承祖先的政治特权,以集体特权开启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社会组织形式上最具代表性的宗法制度,为当时社会发展打下了基础,也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体制的框架。
宗法制度的确切意义,是通过对社会结构的有效管理和正规的控制,使得政权在更长的时期能够保持稳定。
在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发展比较完善,推动了古代的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
宗法制度承袭着西周时期的韧性和弹性,焕发出当下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活力与生机。
沉浸在古代宗法制度的气息中,我们能惊叹于它独特的传承方式——以分级和关系为基础、以王室为中心、以伦理道德为支撑、以礼仪礼制为重要特征。
它不仅深植于中国文化底蕴中,而且是古老实用的政治体系。
古代宗法制度不仅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实践,更是一种传承和创新的连续性,它凝聚了古往今来的智慧精华,令人叹为观止。
周王朝在建国之初就确定了宗法制度,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正是由于这样的继承制度,所以周天子成为了天下之主。
在西周建立之初,周公旦曾经主持制定过一部法典叫《周礼》。由于这部法典主要是为了确立宗法制度,所以说它实际上也是一部典型的宗法性质的法典。
《周礼》在建立之初并没有明确规定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在后来的不断完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建立以后,周公旦的儿子,继了父亲的封地和官职,分封的诸侯国中,除了周王室之外还有许多是姬姓家族,因此当时周王室和姬姓家族的血缘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4.封建朝代的世袭制度概览
秦朝建立以后,分封制被取代,国土不在贵族之间世袭,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因此只有皇位采用世袭制。
汉代汉高祖刘邦建立国家之后,世袭制的范围有所扩大。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因此西汉年间,王、侯均采用世袭制度,王侯享有土地的世袭特权。
到了两晋时期,公、侯、伯、子等各级诸侯王享有爵位的世袭权,但土地不能世袭。
隋唐时期延续了世袭制度,但由于贵族可以获得几千户封地,中央权利逐渐不稳固,地方势力扩大,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宋朝吸取了历史教训,在唐朝实行的贵族世袭制度上进行演变和发展。
皇子可以世袭爵位,但不再世袭土地封国,子孙则降级世袭官爵,最高至郡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期,藩王既能世袭土地,亦能世袭军队,同时还拥有地方的行政实权。结果导致了藩王权力过大,威胁了中央统治。
其中最著名的实例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发动“靖难”,抢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帝之位。
清朝时期,世袭制度相比于明代,又有所扩大,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王权,便大力扶植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势力。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室可以世袭十级爵位,其他贵族则可以世袭六级爵位。
世袭制度的优势
父位子承,世袭制在中国古代的出现和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进步,因为它不仅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要求,还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于人伦道德的重视程度。
既可以让民众专心于国家的建设,又可以让整个社会朝着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人们对于人伦道德以及家族利益看得更加重要。
正是因为父位承制的存在,才让很多家族不会将继承人当成家族财产,而会把他当成是家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和未来。
这就使得这些家庭更加重视子弟的培养和教育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社会思想上的进步和改变,才使得整个国家真正走向文明、富强。
世袭制度的弊端
然而在我国古代时期,这种世袭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但是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加剧。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时代,父位继承制度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弊端,这是因为这种制度对于社会发展和稳定有着极大的影响。
首先,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皇权独大,对统治者的自身的素质产生了极大的考验。明君造治世,昏君造乱世。
王位世袭制度无法对权力进行约束,也不无杜绝统治者的堕落腐败。
历史上的夏桀、商纣王、周厉王等是有名的暴君,刚愎自用、骄奢淫逸、奢侈无度。
他们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与负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人民怨声载道,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衰败与灭亡。
其次,在世袭制度下,整个家族里的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去争夺皇位或者是遗产。
这就导致了家族内部关系非常紧张,争夺继承权以及政权的混乱局面在历史上频频上演。
历史上的王权争夺数不胜数。
西晋时期爆发的“八王之乱”,持续了十六年,使得朝政紊乱,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深陷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
因为权力由子孙后代来继承, 历史上许多皇位的继承者仅是个少不更事的孩童。
继位时年纪最小的皇帝,东汉殇帝仅仅出生一百多天,还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北魏孝文帝继位时年纪只有三岁。
光绪皇帝即位时也不过才四岁。
因为皇帝少不得更事,没有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这就容易导致外戚干政或者宦官掌权的现象发生。导致权力被操纵。
此外,随着世袭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权利、地位、财富在单一宗族之间的流传,使得权力集中化,私有财产固化,这这势必会侵犯其他贵族的权益,破坏一些流传下来的宗族民主传统。
而且,权力传给子孙后代而非贤能之士,加剧了阶层的固化,不利于人才的任用,无助于形成选贤任能的社会风气,从长远来看,有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总结
我国历史上的世袭制度产生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国家治理的需要,世袭制度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世袭制度虽然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弊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世袭制度的消失是必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