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贴春联由来以久,最早的对联叫桃符,系木刻字而成,《宋史.蜀世家》载由五代后蜀主孟昶题“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便是春联的开端。宋王安石《元日》詩中“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旧符换新符”之句,就反映了当时的真实写照。
春联在明初,得到明太祖朱元璋推荐,并上街微服私访,为一没贴春联的屠户题一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事非根”。历史上最经典的对联就是明代林大钦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清代,文人们僎写楹联蔚然成风,名联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解放后经典春联有: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改革开放后又有“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纵观不同时期的春联,各有特色。
1966年以前,春联是我国文化传承重要组成部分,过年了,虽然在新华书店和文具店有卖的春联,但是,人们还是买上红纸在家里自己写上自己喜欢的语句来祝贺新春。不会写的拿上红纸找专门写春联的去按自己编的语句来写。总之那活儿的春联语句是万紫千红、春回大地。具有知识性、观赏性。到大年初一人们上大街边走边看各家各户贴的春联,看书法、看内容,学不少文化知识。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过年贴春联也市场化,一切向钱看。街面上写春联的人不见了,自己写春联的人也基本不写了。春联出现在商场中,手写改为印刷品,内容一改过去写自然风光、歌颂祖国内容。大都是福、禄、财一类的题材。
春联价格也从过去的五分到一毛钱卖到几十元,品相好的可卖到百余元。由于春联文化内涵渐退,春联已失去了文化观赏价值,加上近几年城管部门沿街商铺禁贴春联告示,今春联已成为了应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