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黄山的资料及历史文化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7 08:11:58    

黄山的历史文化

沿革

旧时,黄山交通闭塞,游人罕至,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秦汉时期,见于文字记载隐居黄山者,唯有会稽太守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直至唐宋,黄山乃渐为世人所识,山上寺庙宫观才日渐增多。随着名士隐居、宗教传入,开发建设也随之开始。纵观历史,黄山开发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明末清初宗教开发时期: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普门禅师来山,创建法海禅院,受敕扩建为"护国慈光寺"。此后,又在玉屏峰前建文殊院,在光明顶建大悲院。普门在歙人潘之恒等人的帮助下,披荆斩棘,开山修路,初步形成南路从温泉至天海、北路从松谷至天海、东路从苦竹溪至北海、西路从吊桥庵至温泉的四条简易登山盘道,使以翠微寺、祥符寺、慈光寺和掷钵禅院"四大丛林"为中心的景区建设初具规模。

中华民国初步建设时期:民国21年(1932年),由国民党元老许世英发起,邀集皖籍同仁张治中、徐静仁与安徽省政府主席刘镇华等,筹备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先后开通汤口至逍遥亭公路,修建云谷寺至北海石阶路,并着手开凿天都登道。民国32年4月,成立黄山管理局,隶属安徽省政府。

建国初期恢复建设时期:有计划地整修登山步道,开通逍遥亭至温泉公路,先后兴建观瀑楼、黄山宾馆、温泉游泳池、海门精舍(今艺海楼)等。1958年,建北海宾馆、新温泉楼、炼玉亭、观鱼亭等。1963年1月,再次划定风景区山界:东起苦竹溪黄山胜境坊,南至汤口公路桥,西至栗溪坦,北至辅村。"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山各项工作基本陷于停顿。

改革开放以后快速发展时期: 1979年10月,安徽省黄山管理局成立,黄山可以正式对外开放。之后,先后修建云谷、玉屏和太平三条客运索道,修通并改造温慈(温泉至慈光阁)、温云(温泉至云谷寺)和汤温(汤口至温泉)公路,开辟天都新道、丹霞蹬道、莲花循环道、西海大峡谷游道,新建、改扩建桃源宾馆、排云楼宾馆、白云宾馆、狮林大酒店、玉屏楼宾馆、北海宾馆和西海饭店等。[3]

折叠宗教文化

黄山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唐代道教旧籍中,关于轩辕黄帝和 容成子、浮丘公来山炼丹、得道升天的仙道故事,流传千年,影响深广,至今还留下与上述 神仙故事有关的许多峰名,如轩辕峰、浮丘峰,以及炼丹、仙人、上升、仙都、道人、望仙诸 峰。黄山山名,亦与黄帝炼丹之说有关。道教在黄山建立较早的道观有浮丘观、九龙观等。 宋末道士张尹甫在黄山修炼,创建松谷道场。明末以后,全山范围内,已无道教活动的踪 迹。 据《黄山图经》记载,佛教早在南朝刘宋间就传入黄山,历代先后修建寺底近百座。寺庙之中,祥符寺、慈光寺、翠微寺和掷钵禅院,号称黄山"四大丛林"。黄山历代释徒中,能诗 善画者多,著名的有:唐代岛云,明代海能、弘智、音可、元则、王寅,清代大均、大涵、檗庵、 渐江、雪庄等,都有作品传世。

艺术

黄山伟大的自然美,使无数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为之赞叹和陶醉,产生无法抑制的创作激情,留下了不可胜数的艺术作品。从盛唐到晚清的1200年间,仅就赞美黄山的诗词来说,现在可以查到的就有两万多首。 黄山艺术作品的体裁和内容都十分丰富。它们从各个侧面发掘体现并充实了黄山的美,是祖国艺术宝库中的灿烂花朵。就诗文而言,李白、贾岛、范成大、石涛、龚自珍、黄炎培、董必武、郭沫若、老舍等都有不少佳作流传于世。散文中,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另外,黄山的故事传说也不胜枚举,如《黄帝炼丹》、《李白醉酒》、《仙人指路》、《仙女绣花》等广为传颂。尤其以体现黄山俊美恬静的黄山画派,更是成为黄山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黄山画派的大师们不断从黄山山水中吸取养分,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他们以凝重简练的笔墨、明快秀丽的构图和清高悲壮的风格、深沉宏达的旨意,在画坛独树一帜。黄山哺育了各个时代的许多艺术家,艺术家们又赋予黄山以艺术的生命。

相关文章